论LED企业如何做大与做强
文章来源:恒光电器
发布时间:2014-03-18
浏览次数:次
春天是美好的,商业照明灯具,对LED 行业来说,商业照明灯具,也是个“亮瞎眼”的季节,此时上市公司上一年的业绩将纷纷曝光。
2013 年营收增长被写进不少近期公布的上市公司的年度业绩快报当中,这归于LED 照明开始在普通消费市场快速普及。而国星光电184.49% 的净利润增长及德豪润达出现-94.22% 的净利润衰退让行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。
一家是实力、规模封装照明企业,赚得盆满钵益,另一家是擅长资本大挪移的全产业链公司,却沦为“负翁”,只剩烧钱赚吆喝。
当前,中国以不到全球20%的市场规模,却开出了超过80%的LED的产能。随着中国LED 产业两极化趋势的日益明显,业内开始有了类似“一线二线”说、“梯队”论,这更多是出于产能规模的站队排序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外延芯片企业MOCVD 没有30-40 台、封装厂月产能没有1000kk、球泡灯月产能没有100 万个,甚至不好意思再混下去。
然而,以产能论英雄并不科学,规模大并非意味着很强,企业做强本应有不同的打法。
利好政策等因素影响下,数以万计的LED 企业,包括那些作坊式的小微公司都在谋求做大做强,但取得的结果却不尽相同。
去年,中山世豪磊晶、深圳亿光科技、十方光电、雷星光电等企业的倒闭令人记忆犹新。就产值而言,它们均非规模企业,但却让倒闭从显示屏烧向照明。即刻,“LED 行业将万劫不复”的忧虑情绪在业内蔓延。
我们发现,这些企业身上贴着“低端”的标签,其产品无竞争优势可言,在竞争加剧和渠道受阻双重夹击下,常常处于岌岌可危地步。去年银行遭遇钱荒,LED球泡灯,银行紧缩银根,使得中小LED 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几率非常低,融资变得极为困难。最终,资金链断裂往往成为压到其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正如高工LED CEO 张小飞博士指出的那样,LED 照明产品对质量和技术的要求高于传统照明产品,未来以中山地区为核心的中小LED 企业如果仍不改变以低价低端占领市场的策略,将会发生重大危机,其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步降低。
但是相较于上述公司,以低端产品冲量、年产值过亿的中山雄记,并非因规模大点就能幸免。再大点,像真明丽这样的企业曾经风光一时,占据海外渠道资源,则因成本优势尽失、售后服务短板,现已落得个主业持续萎靡,近乎被收购的下场。
企业要做大做强,借助资本平台,通过兼并购都是不错的实现路径,但往往败也资本。某些LED 上市公司天天喊着芯片光效超日赶美,LED照明企业,室外照明,整合壮大,N 年内跻身全球前列,但事事透露着投机取巧的本质,重术轻道十分鲜明。
这样的企业家和企业,必然对应大起大落的发展轨迹,爆发力或许一时较强,但稳定性差更是其典型特征。
实际上,LED 企业无论大小,要想做大做强,必须要认清楚产业的客观发展规律。LED 行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,主要是品牌与渠道的准备阶段, led亮化工程公司,在此阶段主要就是建设渠道和经营产品质量,两者不可偏颇。有成熟的渠道没有产品的支撑,产品转化缺乏有效的基础;有产品保障却没有渠道支撑,节能与环保,CE认证,则难以消化产品。随着品牌和渠道建设的逐渐成熟,LED 企业需要思考的就是创新突围的方向问题了。
如何突围成为强者? LED 企业要明确自己的产品定位,实实在在“做精”、“做优”,努力成为某个高毛利竞争不大的领域强者。特别对于小微公司而言,家用照明,打入行业龙头企业供应链,和其抱团在一起,ROSH认证,在一些小众产品、特定市场上寻找自己的定位,星级酒店照明灯具,也许名气不大,却是隐性的强者。LED 企业也需要做到“三思”:产品的品牌模式,超市照明,是走代工品牌,国际资讯,还是做自主品牌;市场路线,是进入区域性卖场还是进入行业卖场;以何种路径来实现定位,是走流通渠道还是走工程渠道,是走外贸市场还是走内销市场。
而LED 企业一味烧钱的游戏的也需要刹刹车了,如何将银子花到刀刃上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才是应该深思熟虑的。
要做到这一点,一方面,企业要考虑自身的盈利能力, led服装照明,另一方面要考虑自身资本口袋有多深,更应该需要考虑的就是投入与造血如何匹配。
LED 行业的战争绝对是持续的战斗,因此企业必须要找到一条活下来、并活得久的路。
- 上一篇:古镇行业地位不应被质疑—读《忠告中国照明行业》有感
- 下一篇:LED灯将比省电灯便宜